
在 “双碳” 目标驱动智慧能源体系重构的当下,产业级虚拟电厂凭借对工业领域分布式能源的聚合调控能力,正成为破解 “用能低效、供需错配” 难题的核心抓手。作为深耕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的企业,我们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级虚拟电厂从概念落地到场景深化,为工业用户搭建起 “源网荷储” 协同的智慧能源管理新生态,助力企业实现能耗下降与效益提升的双重目标。
产业级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,在于打破工业能源 “分散化、孤岛化” 格局。不同于侧重居民负荷的商业级虚拟电厂,产业级项目需面对工业负荷波动大、用能场景复杂(如生产线、制冷制热系统)、分布式能源类型多样(光伏、储能、余热发电)等特点。以某工业园区为例,通过产业级虚拟电厂平台,可将园区内 20 余家企业的分布式光伏(总装机 15MW)、储能设备(总容量 8MWh)及可控负荷(如非核心生产线、备用电机)进行统一调度:白天光伏出力高峰时,优先满足企业自用,多余电量存入储能或上传至电网;晚间用电高峰则释放储能电量,同时调整部分非核心负荷运行时间,既降低企业用电成本,又为电网提供调峰支持,单园区年均可减少电费支出约 300 万元,碳排放量下降 8%。
技术架构是产业级虚拟电厂落地的关键支撑。从底层感知到上层应用,需构建 “三层体系”:一是数据采集层,通过部署智能电表、传感器、边缘计算网关,实时获取企业用能数据、分布式能源运行状态、电网调度指令等信息,确保数据采集频率达到分钟级甚至秒级,满足工业场景实时性需求;二是平台中枢层,依托 AI 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,搭建虚拟电厂 “数字镜像”,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能源供需平衡方案,比如预测次日光伏出力、测算最优储能充放策略,同时具备与电网调度平台的对接能力,响应电网 “需求响应” 号召;三是应用服务层,为企业提供可视化监控、能耗分析、成本优化等功能,例如企业可通过平台查看各生产线实时能耗,识别高耗能环节,结合虚拟电厂调度建议制定节能改造方案。我们在技术落地中,还重点解决了工业数据 “碎片化” 问题,通过标准化接口整合不同品牌设备数据,确保平台兼容性与扩展性。
当前,产业级虚拟电厂仍面临政策、市场、技术三方面挑战。政策层面,需进一步明确产业级虚拟电厂的市场定位,例如在电网调峰、辅助服务市场中的收益机制,目前部分地区已试点 “调峰补贴” 政策,但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尚未完善;市场层面,工业企业参与意愿受成本与收益平衡影响,部分企业对虚拟电厂调度存在 “影响生产” 的顾虑,需通过 “收益共享” 模式(如虚拟电厂产生的调峰收益按比例返还企业)降低参与门槛;技术层面,工业负荷的 “可调节性评估” 仍是难点,需更精准的算法模型区分 “刚性负荷”(如核心生产线,不可中断)与 “柔性负荷”(如备用设备,可短时调整),避免调度影响企业正常生产。
从未来趋势看,产业级虚拟电厂将向 “多能互补、跨域协同” 方向升级。一方面,将融合电、热、冷、气等多能源类型,例如工业园区内的虚拟电厂可联动余热发电系统为企业提供热能,实现 “电 - 热” 协同调度;另一方面,将打破园区边界,实现区域级产业虚拟电厂互联,比如某省可整合多个工业园区的虚拟电厂资源,形成百万千瓦级的 “虚拟电源”,为区域电网提供更强大的调峰、备用能力。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与技术持续迭代,产业级虚拟电厂将成为工业领域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的重要路径,而数字企业的技术赋能,也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,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从 “单点优化” 走向 “系统协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