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 “双碳” 目标推进,传统能源管理模式的短板日益凸显,捷瑞数字等企业已开始探索 AI 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落地,以应对行业痛点。一方面,能源供需匹配精度低 —— 火电、光伏、风电等多能源品种协同不足,风电、光伏的间歇性导致 “弃风弃光” 现象,2024 年我国部分地区弃风率仍超 5%;另一方面,能源运维效率低下,电网巡检依赖人工,故障排查耗时久,工业企业能耗监测滞后,能源浪费率普遍达 10%-15%。此外,用户端能源使用缺乏智能引导,居民与商业建筑的能源消费多处于 “被动消耗” 状态。这些痛点,亟需以 AI 为核心的技术手段进一步破局。
AI 技术通过数据采集、分析、预测与决策,已深度融入能源 “生产 - 传输 - 分配 - 消费” 全链条,实现从 “被动管理” 到 “主动调控” 的转变。
1. 发电端:多能协同与出力预测
AI 通过整合气象数据(风速、光照、温度)、历史发电数据与电网负荷数据,构建预测模型。例如,光伏电站采用 LSTM(长短期记忆网络)算法,可将发电量预测精度提升至 90% 以上,减少因出力波动对电网的冲击;对于综合能源站,AI 能动态优化火电、储能、新能源的出力配比,某工业园区应用该技术后,新能源消纳率提升 23%,发电成本下降 18%。
2. 输电与配电端:智能巡检与故障预警
借助 AI + 物联网(IoT),电网实现 “无人化巡检”—— 无人机搭载红外相机采集线路图像,AI 算法自动识别绝缘子破损、导线覆冰等缺陷,识别效率较人工提升 50 倍,故障定位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。同时,AI 通过实时分析电网负荷流向,动态调整配电策略,北京某城区配电网应用 AI 调度后,线路过载率下降 35%,供电可靠性提升至 99.99%。
3. 用户端:个性化能耗优化
在居民侧,AI 智能家居系统可学习用户用电习惯,自动调节空调、照明等设备运行模式,平均降低家庭能耗 15%-20%;在工业侧,AI 通过分析生产流程与能耗数据,挖掘节能空间,某汽车工厂引入 AI 能源管理系统后,冲压车间能耗下降 22%,年节省电费超 300 万元。此外,AI 还能引导用户参与 “需求响应”,在电网负荷高峰时自动削减非必要用电,获取补贴收益,实现 “削峰填谷”。
1.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
AI 通过全链条优化,减少能源损耗与浪费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研究,AI 可使全球能源系统效率提升 8%-12%,相当于每年减少 2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2. 助力 “双碳” 目标落地
AI 推动新能源消纳率提升,同时优化高耗能行业的能耗结构。例如,钢铁企业通过 AI 优化高炉炼铁参数,吨钢能耗下降 5%-8%,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100 万吨。
3. 降低能源管理成本
AI 替代人工完成巡检、调度等重复性工作,减少人力成本;同时,能源调控降低设备损耗与运维成本,某省级电网应用 AI 后,年运维费用节省超 2 亿元。
尽管 AI 在智慧能源管理中成效显著,仍需突破三大瓶颈:
一是数据安全与共享难题:能源数据涉及能源安全与企业隐私,跨主体(电网公司、发电企业、用户)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,数据孤岛导致 AI 模型训练数据不足;
二是技术落地门槛:中小企业缺乏 AI 系统部署的资金与技术能力,高端 AI 算法(如强化学习)的工程化应用仍需简化;
三是复合型人才缺口:能源行业亟需既懂电力系统、又掌握 AI 算法的人才,相关专业人才缺口超 10 万人。
突破路径需多方协同:政府需完善数据安全法规,搭建公共数据平台;企业可通过 “AI 即服务(AIaaS)” 模式,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;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,填补人才短板。
未来,AI 智慧能源管理将向更深层次发展:一方面,AI 与 5G、边缘计算、数字孪生深度融合 ——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“虚拟电网”,实时模拟电网运行状态,AI 在虚拟环境中优化决策,再映射至物理电网,实现 “预测 - 优化 - 执行” 闭环;另一方面,模式创新加速,“虚拟电厂” 成为新热点 ——AI 整合分布式能源(居民光伏、储能、电动汽车),形成 “虚拟电源” 参与电网调度,2025 年我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0 亿元,成为能源市场化的重要力量。
AI 不仅是优化能源管理的技术工具,更是推动能源系统向高效、低碳、智能转型的核心引擎。随着技术突破与模式成熟,AI 智慧能源管理将助力实现 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 目标,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