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区级智慧零碳管理:从规划到实践的转型之路

日期:2025-08-18
字号

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与中国“双碳”目标深入实施的背景下,园区级智慧零碳管理已成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。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,中国2000余个全国级及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50%以上的工业产值,却同时承担着31%的碳排放量。在此背景下,智慧零碳工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关乎企业竞争力,更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战场。

一、零碳园区建设策略:顶层设计与技术融合的双重驱动

智慧零碳工业园区的建设需遵循“规划先行、技术赋能、管理闭环”的逻辑链条。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明确提出“核心指标+引导指标”的量化评价体系,其中单位能耗碳排放被设定为核心指标,要求年综合能耗超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需将该指标控制在0.3吨/吨标准煤以下,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%。这一硬性约束倒逼园区从能源结构、产业布局到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。

在技术路径上,零碳园区建设呈现“三化协同”特征:

  1. 能源清洁化:通过分布式光伏、风电、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。例如,江苏盐城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建设“绿电专线”,为企业提供百分百可再生能源电力;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则利用周边风能资源,构建“风-光-储-氢”一体化能源网络。

  2. 产业低碳化:推动高耗能产业向资源能源富集区集聚,形成规模降碳效应。重庆建桥工业园区通过淘汰高污染企业,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制造、智慧医疗装备等低能耗产业,使园区单位GDP能耗较传统园区下降40%。

  3. 管理智能化:依托数字孪生、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监控。腾讯云MyEMS能源管理系统在多个园区应用中,通过实时采集能源数据并生成能效碳效评估报告,帮助企业精确定位节能改造点,部分企业因此实现能耗强度下降25%。

二、园区零碳能源规划:从单一供能到多能互补的范式突破

传统园区能源规划常陷入“重供应、轻需求”的误区,而零碳园区要求构建“源网荷储”协同的智慧能源系统。具体实践中,三大创新模式正在重塑园区能源生态:

  1. 绿电直供模式:通过增量配电网改革,实现可再生能源直接接入园区。例如,某园区通过建设110kV专用变电站,将周边风电场电力直供企业,减少输电损耗的同时降低用电成本。

  2. 余热梯级利用:在钢铁、化工等高载能行业,通过热泵技术回收工业余热,为周边建筑供暖或驱动吸收式制冷机。某化工园区年回收余热相当于节约标准煤,减少碳排放。

  3. 虚拟电厂聚合:将分布式光伏、储能设备、可中断负荷等资源聚合为虚拟电厂,参与电力市场交易。某园区通过虚拟电厂平台,在用电高峰时段调度储能设备放电,年获得收益,形成“节能-增收”良性循环。

三、零碳工业园区案例:从试点到示范的实践路径

案例1: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——零碳产业园的“高级能效”实践

作为全球首次建设的零碳产业园,该园区以“风光氢储车”产业链为核心,构建了“四维降碳”体系:

  • 能源端:建设风光储一体化项目,绿电占比达80%;

  • 生产端:引入全球首条零碳电池生产线,单位产品碳排放较传统工艺下降;

  • 管理端:部署零碳操作系统,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并生成碳足迹证书;

  • 生态端:通过碳捕集技术封存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,年封存量达百万吨。
         2024年,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较创建初期下降,吸引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。

案例2:重庆建桥工业园区——“小而美”的近零碳转型样本

该园区通过“三招”实现低碳突围:

  1. 产业筛选:设定能耗准入门槛,拒绝高耗能项目,重点发展电子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产业;

  2. 循环经济:建设餐厨垃圾处理、飞灰资源化等项目,形成“企业间废物交换-园区内资源循环-对外提供环保服务”的三级循环体系;

  3. 数字赋能:推广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,实现新建建筑百分百达到超低能耗标准,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超80%。
         目前,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35%,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8%,成为西部地区近零碳园区标杆。

四、未来展望:从园区零碳到城市低碳的生态联动

智慧零碳工业园区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园区边界内。随着“城市-园区-企业-人”数字孪生系统的深化应用,园区正成为城市碳管理的“神经末梢”。例如,某园区通过与城市碳交易平台对接,将园区内企业的碳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,年创造经济效益。这种“园区-城市”碳联动机制,为构建低碳城市群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

在技术迭代与政策创新的双重驱动下,园区级智慧零碳管理正从“试点探索”迈向“规模化推广”。据预测,到2030年,中国将建成全国级零碳园区,带动产业链减排,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。这场静默的工业革命,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基因。


意见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