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,工业园区常被贴上高能耗、高排放的标签;如今,在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的双轮驱动下,“智慧零碳园区”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赛道。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节能减排,而是以数字化为抓手,将能源、生产、交通、建筑、碳管理五大系统全面互联,实现“源头减碳—过程控碳—末端消碳—价值创碳”的闭环。在这一进程中,捷瑞数字凭借十余年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厚积淀,正携手多方伙伴,把零碳愿景转化为可量化、可复制、可交易的园区级解决方案。
传统园区改造的难点在于“看不见、算不准、管不住”。我们给出的破局之道,是打造“1:1 实时孪生体”。
1. 全域感知:在地下管网、屋顶光伏、配电房、生产线、空调末端等 2 万余个节点布设物联网终端,秒级采集能耗、碳排、环境、设备状态等多维数据。
2. 模型驱动:依托自主开发的碳排因子库与工艺机理模型,系统可自动识别跑冒滴漏、低效设备、过度用能等异常,并给出根因分析与优化建议。
3. 闭环控制:联动 EMS、MES、BAS 三大业务系统,实现“数据—策略—执行—再验证”的自主进化。以华东某医药园区为例,上线 6 个月后单位产值能耗下降 18.7%,碳排强度下降 22.4%。
零碳不等于不用能,而在于用能结构的智能调度。
• 源:屋顶分布式光伏、微风发电、生物质热电联产、地源热泵,共同构成多源微网。
• 储:磷酸铁锂+全钒液流电池混合储能系统,在峰谷价差与碳价双重激励下,实现“低储高发”。
• 荷:基于 AI 负荷预测,对高耗能工艺进行弹性排产,把 80% 的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。
• 碳:区块链碳账本实时记录每一度绿电、每一吨减排量,自动生成可交易的 CCER 与绿证,为园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。
零碳园区不仅是技术工程,更是产业工程。
1. 绿色供应链:以数字碳足迹平台为核心,为入园企业建立“原料—物流—生产—回收”全链路碳账户,满足苹果、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供应链审核要求。
2. 碳金融:与地方人行、商业银行合作推出“减碳贷”“绿电贷”,利率与实时碳效挂钩,好企业凭“低碳积分”即可降低融资成本。
3. 能碳双控:政府监管端可实时查看园区及企业级能碳指标,提前预警、分级管控,避免“一刀切”限电限产。
1. 高端装备园——以能效对标为主线,打造“数字化碳效驾驶舱”,单台设备能耗下降 15%。
2. 化工新材料园——引入蒸汽余热 ORC 发电与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,把“三废”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。
3. 物流保税园——重卡换电站+氢燃料电池叉车+光伏车棚,实现园区运输零碳化。
4. 数字经济园——通过液冷数据中心与 AI 算力共享,PUE 降至 1.15,年节省电费 1200 万元。
• 园区运营方:绿电溢价、碳资产交易、增值服务费,三大收益叠加,4——5 年即可收回数字底座投资。
• 入园企业:用能成本下降 8%——12%,产品贴上“零碳标签”后出口溢价提升 3%——5%。
• 地方政府:新增绿色税收、高端产业集聚、双碳考核达标,一举多得。
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、欧盟CBAM 落地以及绿色电力交易全面放开,零碳园区概念正从“示范盆景”走向“产业森林”。我们下一步将聚焦三件事:
1. 标准输出:联合行业协会发布《智慧零碳园区建设与评价指南》,填补国内零碳园区管控平台空白。
2. 平台开放:把碳管理、能源优化、数字孪生三大能力封装成SaaS,中小园区能源管理系统即插即用。
3. 生态共建:携手设备厂商、金融机构、科研院所,打造“技术—资金—场景”三位一体合作网络。
当数字技术遇到双碳时代,园区不再是简单的空间载体,而是融合算力、能量与碳力的“生命体”。让每一度电更绿、每一克碳可追溯、每一寸空间更高效——这正是智慧零碳园区带给我们的全新可能。我们愿与更多伙伴携手,把绿色发展从口号变成可量化的收益,把零碳愿景写进每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,也写进地球的可持续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