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互联网赋能零碳园区:智能监测与能效优化实践

日期:2025-05-09
字号

在全球气候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,零碳园区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,正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率协同提升的新路径。工业互联网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,通过构建全要素、全链条的数字化连接,为零碳园区提供了智能监测与能效优化的技术支撑,推动园区向低碳化、智能化方向演进。



一、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支撑零碳转型

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构建了零碳园区的数字化底座。在物理层,部署于园区各环节的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、能源消耗信息及环境参数,形成覆盖水、电、气、热等能源类型的动态监测体系。在平台层,边缘计算节点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,结合云计算能力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,为能效优化提供决策依据。在应用层,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园区虚拟模型,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能源流动与碳排放路径,辅助管理者制定精准的调控策略。

二、智能监测实现能源管理可视化

传统园区能源管理存在数据滞后、决策依赖经验等问题,而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,将园区能源网络转化为动态数字地图。例如,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部署智能电表、燃气流量计等终端,实现了建筑、生产线、充电桩等用能单元的分钟级数据采集。结合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,管理人员可在数字孪生界面中直观查看各区域能耗分布,快速定位异常用能点。当某厂房空调系统能耗突增时,系统自动触发预警,经分析发现因设备老化导致能效下降,及时安排维护后能耗恢复常态。这种实时监测与异常诊断机制,使园区能源管理效率提升,碳排放核算精度提高。

三、能效优化驱动全链条协同降碳

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优化能源供需匹配,推动园区实现“源-网-荷-储”协同运行。在供给侧,平台整合光伏、风电等分布式能源数据,结合天气预测模型制定发电计划;在需求侧,通过分析生产排程与用能规律,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。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应用该模式后,空压机系统根据订单量自动调节启停频次,年节电量达万千瓦时。同时,园区构建虚拟电厂(VPP)机制,将储能装置、电动汽车充电桩纳入统一调度,在用电高峰期通过需求响应获得收益,形成“降碳-增收”良性循环。

四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闭环构建

工业互联网技术延伸至园区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在生产环节,通过在工业设备上加装碳计量模块,实时核算产品单位产值碳排放;在物流环节,利用GPS与物联网标签追踪运输工具能耗,优化配送路线减少碳排。

尽管工业互联网已展现显著价值,但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:老旧园区改造需平衡投资回报周期,跨系统数据互通依赖标准统一,复合型人才缺口制约技术落地深度。随着5G+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,零碳园区将向“自感知、自决策、自进化”方向发展。例如,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AI算法可实现多园区协同优化,氢能储能与智能微网的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。

捷瑞数字为用户提供高效且便捷的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,通过三维可视化还原楼宇内部综合管网信息,主要包括强弱电布线、空调、新风、消防。同时对设备进行管控,对园区内各种能源设备进行全面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,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,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。对园区内各种碳排放源进行实时监测,将监测到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收集、整理、分析,以评估园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,进而赋能企业发展。

工业互联网与零碳园区的结合,不仅是技术赋能产业的创新实践,更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。通过持续完善技术体系、培育应用生态,零碳园区有望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示范窗口,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方案。

意见反馈